古人云:有生資,不加學歷,氣質(zhì)究難化也;慎大德,不矜細行,形跡終可疑也。此語道破了人生修養(yǎng)的兩大要義:天賦需經(jīng)后天雕琢方能成器,大節(jié)雖重卻不可忽視小節(jié)。這兩者看似各有所指,實則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修養(yǎng)觀。
天賦就如同未經(jīng)雕琢的璞玉一般,如果不經(jīng)過精心的琢磨,就難以成為真正的大器。北宋時期的王安石在他的《傷仲永》一文中,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。那位名叫仲永的神童,年僅五歲便能作詩,其才華之高令人驚嘆。然而,由于他的父親貪圖利益,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同鄉(xiāng)的人,卻不讓他學習,最終導致仲永的才華逐漸消逝,“泯然眾人矣”。
這個故事生動地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:即使一個人擁有驚人的天賦,如果不加以培養(yǎng)和發(fā)展,那么他最終也會變得默默無聞。相反,像曾國藩這樣自認為“余性魯鈍”的人,卻憑借著“結硬寨,打呆仗”的苦學精神,最終成為了一代名臣。
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(jīng)說過:“天才就是長期的忍耐?!边@意味著,真正的天才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忍耐。就像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之前,經(jīng)歷了長達十年的深入思考和復雜計算一樣。
這些事例無一不在告訴我們,天賦固然重要,但它僅僅只是一個。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,持續(xù)不斷的學習和修煉才是通向成功的階梯。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,我們才能將天賦轉化為真正的實力,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價值。
大德固當謹守,小節(jié)亦不可輕忽。東漢名臣楊震暮夜卻金,面對暮夜無知者的勸說,以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回應,展現(xiàn)了慎獨的功夫。清代廉吏于成龍日食青菜豆腐,臨終時家無余財,其廉潔不僅體現(xiàn)在大是大非上,更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:卓越不是一種行為,而是一種習慣。劉備臨終告誡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,正是明白小節(jié)的積累最終決定人格的高度。當代社會常見一些人高談闊論家國大義,卻對身邊小事漠不關心,這種割裂最終會使大德失去根基。
修養(yǎng)之道,貴在知行合一、大小兼顧。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,強調(diào)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明代思想家呂坤在《呻吟語》中指出: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,此豪杰作用,非圣賢學問。真正的修養(yǎng)既要有泰山不讓土壤的宏大追求,又要有江河不擇細流的積累功夫。法國作家雨果在《悲慘世界》中塑造的冉阿讓形象,正是這種精神的完美體現(xiàn)——從偷竊面包的囚犯到無私奉獻的市長,其轉變既源于信仰的覺行,也得益于日常善行的堅持。
當代社會崇尚速成,人們或迷信天賦而忽視努力,或空談理想而輕視實踐。重拾古人生資需學力的教誨,我們當明白任何天賦都需勤奮打磨;牢記大德兼細行的箴,我們應懂得崇高品格體現(xiàn)在生活細節(jié)中。德國詩人里爾克說:生活沒有捷徑,每一步都是目的地。唯有將遠大的追求落實為日常的修為,讓卓越成為一種習慣,我們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天賦的價值,成就完整的人格。
喜歡華夏國學智慧請大家收藏:()華夏國學智慧
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