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山海軒”的開業(yè),如同一塊投入省城餐飲界的巨石,激起的并非僅僅是漣漪,更是一場持續(xù)發(fā)酵的風暴。各大美食媒體的頭版頭條、財經(jīng)版塊的深度分析,甚至主流生活方式雜志的專題報道,都將聚光燈對準了這家橫空出世、定位卓絕的新餐廳。報道的角度各異,有的聚焦其“新中式美學,本味哲學”的餐飲理念,有的深挖其與資本新貴長青聯(lián)姻的商業(yè)故事,但無一例外,都將“林小風”這個名字置于核心。他從籍籍無名的街邊店逆襲奪得金鼎獎,到參與國宴設計的傳奇經(jīng)歷,再到如今打造出“山海軒”這個現(xiàn)象級項目,這些充滿故事性的片段被反復提及、渲染,使他再次成為省城社交圈和美食愛好者口中熱議的焦點人物。贊譽如潮水般涌來,“天才主廚”、“餐飲界黑馬”、“味覺革新者”等頭銜被輕易地加諸其身。
這股熱潮最直接的體現(xiàn),就是“山海軒”預約熱線被打爆的盛況。開業(yè)僅一周,預約已然排到了兩個月之后。來自全省乃至全國的美食老饕、講究排場與格調的商務宴請客戶、以及被媒體和口碑吸引而來的好奇食客,紛紛慕名而至,想要一探這間備受推崇的餐廳究竟有何魔力。竹隱巷這個原本清靜、甚至有些偏僻的巷弄,因為“山海軒”的存在,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平日里車馬漸稠,周末更是人流如織,不僅餐廳門口常有等候的客人,連帶著周邊的茶館、獨立小店、甚至停車位都變得緊俏起來,悄然帶動了整個區(qū)域的商業(yè)氛圍。
店內運營在最初的忙碌與磨合后,逐漸步入精細化的正軌。林小風幾乎將所有精力都傾注在后廚,他如同一位嚴謹?shù)闹笓]家,嚴格把控著從食材甄別、預處理到烹飪火候、擺盤創(chuàng)意的每一道環(huán)節(jié),確保每一道出品的“山海軒”菜肴都達到他心目中的極致標準。他甚至專門設立了一個詳細的反饋記錄本,要求服務人員留意客人對特定菜品的評價,無論褒貶,他都會在深夜逐一復盤。前廳,李默則展現(xiàn)了他出色的管理和社交能力,他帶領著精心挑選和培訓的服務團隊,不僅將接待流程打磨得流暢而富有溫度,更游刃有余地應對著雪片般飛來的商務合作、媒體采訪和vip客戶的特殊需求,精心維護著這座新興的“美食殿堂”的對外形象。
一切看上去都欣欣向榮,仿佛一艘裝備精良的航船,正沿著預想的航道,乘風破浪,平穩(wěn)前行。
然而,在這片繁華之下,林小風心中那根弦,自開業(yè)宴那晚聽到那句關于“江湖”的低語后,就始終微微繃緊,未曾片刻放松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表面的順遂之下,往往暗流涌動。
開業(yè)宴結束后的第三天晚上,送走了最后一桌意猶未盡的客人,餐廳恢復了寧靜。林小風正獨自在“廚心”工作室里,就著柔和的燈光,仔細翻閱、歸類當天的菜品反饋記錄。上面有對“山海三疊”的贊嘆,也有對某道湯品火候的細微建議。就在這時,門外傳來輕輕的敲門聲。
一位負責收拾前廳的年輕服務生推門進來,臉上帶著些許不確定的神情,手里拿著一張折疊起來的、最普通不過的白色便簽紙。
“林師傅,打擾了。剛才徹底打掃‘聽松’包廂時,在靠里那個單人沙發(fā)的茶幾下沿發(fā)現(xiàn)的,像是無意間滑落進去的。”服務生將紙條遞過來,補充道,“檢查過包廂其他地方,沒有遺漏物品?!?
“聽松”包廂?林小風心中驀地一動,印象極其深刻——那是開業(yè)宴時,安排給那兩位氣質獨特、最后低聲談論“江湖”的客人的包廂。
他神色如常地接過紙條,溫道:“好,辛苦了,交給我吧?!?
待服務生輕輕帶上門離開,工作室里重歸寂靜。林小風沒有立即打開,而是用手指摩挲了一下紙張的質地,普通得在任何文具店都能買到。他深吸一口氣,緩緩將紙條展開。
上面只有兩行字,是用一種略顯潦草、但每一筆都帶著一股銳利勁道的硬筆字寫就,力透紙背:
“小心百味樓”
“忌五味”
沒有稱呼,沒有落款,沒有日期。簡意賅,卻透著一股冰冷的、不容置疑的警告意味。
林小風的目光在這短短的七個字上凝固了,瞳孔微微收縮。窗外的夜色似乎也隨之深沉了幾分。
百味樓?
忌五味?
這兩個詞,他都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接觸到?!鞍傥稑恰保犉饋硐袷且患揖茦堑拿?,但直覺告訴他,絕不僅僅是那么簡單。而“五味”,瞬間讓他聯(lián)想到烹飪基礎的酸甜苦辣咸,可在此處,在這充滿警示的語境下,顯然另有所指。
開業(yè)宴那晚神秘客人的低語再次在他耳邊清晰地回響:“……怕是不懂得這美食界真正的‘江湖’。”
當時那若有若無的預感,此刻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文字,落在了這張輕飄飄卻重若千鈞的紙條上。那模糊的“江湖”輪廓,似乎隨著這張紙條的展開,悄然顯現(xiàn)出了冰冷的一角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后面精彩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