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大車店因為在北門內(nèi),生意很差。因為駝隊都是從西門來的多。北方都是些野人部落,哪里有通商的駝隊。
這個大車店,院落不小,東院全是牲口棚子。西院則是四合院,南房中間是大門??勺哕囻R。其他四面都是房子。
房子是土坯房子,上面都是茅草房頂。房子有些年久失修,非常的斑駁。
柱子給了三兩銀子,作為住店的錢。至于吃飯,駝隊自己采買,自己生火做飯。老板和伙計樂的屁顛屁顛的,都搬到東院的一排北房去住了,把西院直接給了柱子他們。
柱子是來辦事的,人多眼雜的不方便?,F(xiàn)在自己這些人獨立租了一個小院。私密性比較好。而且也便于防守。只要把大門一關(guān)。四面房頂上放上暗哨,就可保無虞。
安頓好了,柱子帶著紅兒出去逛逛這沈陽的大街。
從大車店轉(zhuǎn)入南北大街,迎面就是一座恢弘的木質(zhì)牌樓,上面掛著一塊匾額,上書“鎮(zhèn)邊”二字。
兩人仔細(xì)看了看,是永樂年間修筑的。
這沈陽城的四門之內(nèi),都有一座木質(zhì)牌樓。
在正對每座城門的街口上,各立有一座牌坊,分別為:城南“永寧”,寓意守護(hù)中原永保安寧;城西“迎恩”,寓意恭迎皇上恩典;城北“鎮(zhèn)邊”,寓意鎮(zhèn)守北方邊疆,震懾蒙古諸部;城東“靖邊”,寓意平定東部邊疆,安服女真各部。
柱子和紅兒一路走著,看著。發(fā)現(xiàn)北城比較荒涼,但是越往南方走,南北大街兩側(cè)的建筑物逐漸的密集了起來。
這條南北大街是沈陽衛(wèi)城的主要街道之一。和東西門大街共同組成了十字形的主要街道。
南北大街特別是南段,由十字路口向南依次坐落著軍器局、備御公署、察院行臺、沈陽游擊府和錢帛庫等衙門。
努爾哈赤攻占沈陽后,就打算把都城搬遷過來。
建州女真的都城先后位于佛阿拉、赫圖阿拉等地,萬里十五年,遷徙到費阿拉城。費阿拉就是滿語老城的意思。隨著建州逐步發(fā)展,在統(tǒng)一女真后,努爾哈赤把矛頭對準(zhǔn)了明朝。
隨著對明戰(zhàn)爭的逐步勝利。遷居之舉并未結(jié)束。1619年六月,1620年九月,他分別遷往界凡和薩爾滸。兩處均有險要的地理位置,提供了易守難攻的軍事優(yōu)勢。是戰(zhàn)爭中的軍事考量。
四處遷居建城的努爾哈赤在1622年遷都遼陽,遼陽是遼東平原、山地的結(jié)合部,也是漢族、滿族文化的交匯地,此次遷居是后金首次進(jìn)入漢人聚集區(qū)。
遼陽此時也是遼東最發(fā)達(dá)的城市,遼東鎮(zhèn)的治所就在遼陽。努爾哈赤占領(lǐng)遼陽城后,下令剃發(fā)。在攻下遼陽之后傳令“自髡者,貰(shi)不殺,”意即剃頭投降的人就赦免不殺。但是漢人對剃發(fā)、服役等命令產(chǎn)生不滿,由此開始反抗,暗殺、投毒、打悶棍等各種形式層出不窮。
出于恐懼,努爾哈赤不再在遼陽舊城居住,選擇重筑新城,新筑的城就是東京城。從此,遼陽就分成了老城和新城兩個部分。老城就是原來明朝的遼東鎮(zhèn)所在的城池,而新城則是努爾哈赤為了自身的安全而新修的東京城。
在建成東京城之后,努爾哈赤于1624年,開始在遼陽建造了東京陵區(qū),將祖父、父親、福晉葉赫那拉氏等陵遷至遼陽,自此遼陽的祖陵建成。
滿清在遼陽雖然大興土木,但是呆的時間并不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