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師,兩份法門……”
“《舌識法》取信,《意識法》破妄?!崩虾蜕泻喴赓W。
嗚嗚嗚~
銅壺泛紅,壺嘴冒出滾燙蒸汽。
疤臉抓上濕麻布,拎壺斟茶,水霧繚繞。
好東西??!
梁渠欣喜非常。
去上一趟帝都,《唯識法》又爆法門了!
他端坐蒲團之上,手捧草稿,孜孜不倦地投入研讀,遇到不懂的先當場問個明白,再結(jié)合老和尚給的總結(jié),很快搞清楚了兩門技法的玄奇作用。
所謂《舌識法》,同說話相關(guān),能令修持者的語更令旁人信服!
換之。
原先一句話給出,對方半信半疑,得《舌識法》加持,卻能有七八成相信!
舌燦金蓮!
只有一點需注意。
倘若為真話,縱使對方身為武圣,亦無法覺察到技法影響。
但若瞎編謊話讓人信服,則有可能會使得境界遠高于自己的人,覺察到技法從中影響,適得其反。
聽上去沒什么用,實際情況截然相反。
“春秋筆法”可一樣是真話!
碰到縱橫家絕對是了不得的法門,而對于梁渠來說同樣有大用,關(guān)鍵時刻有奇效。
而《意識法》效果較為簡單,破妄、破虛,統(tǒng)合耳、眼、鼻、舌、身五識,不受幻覺所擾,不受內(nèi)心強烈的執(zhí)念所擾。
不是消去執(zhí)念,而是不受執(zhí)念所擾。
具體怎么個區(qū)別法,梁渠暫時不太明白,總之《唯識法》里的好東西,學了不虧。
收斂歡喜。
“大師修行可有所得?”
“不知。”
“不知?”
“或許有,或許無?!?
梁渠撓撓鬢角。
他好歹修行中人,能明白老和尚的意思。
大抵確實有收獲,但不知道這收獲能不能反饋到自我的修行上。
修行便是如此。
四關(guān)七道。
前期“做題”的人多,尚且有一條筆直的道路,一代代的天才和平凡人實驗下來,幾乎稱得上標準答案,雅俗共賞,適配度極高。
如同科舉時的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手,套用一下,又快又穩(wěn)又不會偏。
但自狩虎入臻象,整套做題模板逐漸開始模糊。
有路,偏路四通八達。
或捷徑,或崎嶇,或坦途。
依舊能先破題,然先入手,再破題,也不一定是錯,做出來的文章甚至能比旁人的更賞心悅目。
修行體悟之中,興許便有人每條路都走了一點,最后卻發(fā)現(xiàn),全不是自己真正要走的那條,所獲所得,白費功夫。
然路無盡頭,人有窮盡。
修行至此,縱使武圣亦不能一口否認某人修行之路是錯的。
臻象入夭龍,的確不是個容易的活啊。
收好草稿。
梁渠不走,咳嗽兩聲:“大師,小令沒有了……”
“明日來取?!?
“多謝大師!”
書房。
獺獺開添水研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