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林火旺的一番科普下,三個老師傅總算是明白了漫畫是一個什么樣的藝術(shù)形式。
而那些美術(shù)功底不錯的學徒們,一個個也都興奮了起來,覺得這種漫畫形式,非常適合故事的創(chuàng)作和表現(xiàn)。
“日本漫畫采用多格分鏡,通過特寫,如《鐵臂阿童木》中阿童木眼睛占滿一格、全景切換構(gòu)建節(jié)奏感,而我們的小人書每頁單幅畫面缺乏連貫動作表現(xiàn)。
簡單的說就是,日本漫畫更像是電視或電影,通過一幀一幀重要的連續(xù)動作,加上人為的腦補,將故事場景呈現(xiàn)出來的。
而我們的小人書則更像是一頁一頁的插圖集合在一起,卻主要通過一段段的文字去進行故事的描述,類似于說書人的那種模式。
并且,日本的漫畫,可以通過速度線,如人物奔跑的拖影、擬聲詞(如“ドカン!”爆炸聲)實現(xiàn)時空壓縮,單頁可呈現(xiàn)從拔劍到斬擊的全過程,遠勝小人書的靜態(tài)敘事。
這樣的畫面感和沖擊力,就是漫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了。
下面,我給大家做一個小小的示范吧!
各位不妨想象我們不是在畫連環(huán)畫,而是在紙上拍電影!比如就畫一個工人師傅趕火車的場景。
小人書可能需要三頁:第一頁站臺全景,第二頁人物奔跑中景,第三頁火車離站遠景;
但按日本漫畫的分鏡法,一頁就能解決:左上角時鐘特寫(758),中間人物揮汗奔跑(速度線+‘咚咚’心跳聲),右下角火車輪局部(蒸汽噴出‘噗嗤’擬聲詞),讀者自然感受到緊迫感。
這種‘視覺壓縮’技術(shù),能讓我們漫畫用一半篇幅便傳遞出雙倍信息量!”
或許剛剛林火旺枯燥的講解,大家聽了都只是一知半解。
但是,當林火旺用實際的案例來詳細展示,什么是漫畫模式后,在場的所有人都有一種撥開迷霧見青天的豁然開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