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嗣昌是萬歷年的進士,因為提出“四正六隅、十面張網(wǎng)”之策鎮(zhèn)壓流賊頗有成效,而被崇禎皇帝賞識,任了這兵部尚書。
明末除了建奴連連破關(guān),內(nèi)還有流賊之患,張獻忠、羅汝才、高李兩代闖王等將中原攪得一團亂。
楊嗣昌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,京師是頭腦,宣、薊諸鎮(zhèn)是肩臂,黃河以南、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。
而在他看來,建奴烽火出現(xiàn)于肩臂之外,乘之甚急;流賊禍亂于腹心之內(nèi),中之甚深。
外患固然不能圖緩,內(nèi)憂更不能忽視,因為它流毒于腹心,若是聽任“腹心流毒,臟腑潰癰,精血日就枯干”,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?
故此,楊嗣昌便是主張攘外必先安內(nèi)之人,先與建奴和談,穩(wěn)住京師附近的局勢,專心致志、一鼓作氣的剿滅流賊。
自然,原來的崇禎皇帝接納了他的建議,并且在流賊剿滅上很是有了成果,之后更是信重楊嗣昌,并讓他入了內(nèi)閣。
但同建奴和談,群臣反對,要知道,永樂時,建奴可是臣服于大明的一個部落,其首領(lǐng)更是親自到京城朝貢,宣誓效忠,而建奴部落遇到爭執(zhí),也是經(jīng)常請求明廷裁決。
這樣一個從屬關(guān)系,如今要大明去和談,朝中迂腐的老臣如何拉得下臉,只覺得荒謬罷了,以至于和談之事不了了之,這才有了戊寅之變,也就是今次建奴破關(guān)大舉劫掠,導(dǎo)致盧象升戰(zhàn)死,七十余城先后失守,四十六萬人被俘,其中還有個德王朱由樞。
楊嗣昌漏夜求見,為的是什么大事?
思考間,朱由檢返回乾清宮東暖閣,不多片刻,楊嗣昌便垂著腦袋邁了進來。
眼前這人將近五十歲,中等身材,兩鬢和胡須依然烏黑,雙眼炯炯有神,給人一種精明強干的印象,行了朝禮之后,楊嗣昌便開口問道:“陛下身子可好些了?”
朱由檢抬了抬手,沒有回應(yīng)楊嗣昌的關(guān)心,開口問道:“更深露重的,愛卿精神倒是好,見朕有什么事?”
皇帝的話夾槍帶棒,明著是夸楊嗣昌身體好,暗地里,卻是說他不懂事,皇帝身體才好呢,有什么事非得大晚上的談,是嫌棄白天太亮還是人太多?
楊嗣昌聽懂了,卻也裝作不懂,要等到明日可就來不及了,這事呀,還得在盧象升見陛下前給敲定了,自己心里才有底!
楊嗣昌滿臉痛心,直接跪在了地上:“臣忝為兵部尚書,眼下流賊尚未剿平,建奴再次寇關(guān),臣...有罪!”_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