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的地名里存在許多傳說。
就像位于景山北面,地安門南邊,皇城東北角的黃化門。
明明就是條小胡同,在明清時期還一直是太監(jiān)們聚居的地方,卻偏偏堂而皇之的叫做“大街”。
這里面也就有了講兒。
有人傳說,黃化門大街京城教育學院這個地方,曾經(jīng)住過康熙他奶奶孝莊皇太后的后人,官居三品。
雖說是三品官,可好歹也是皇親國戚,出門也得用八抬大轎。
可是呢,當時在黃化門街通往地安門大街的那扇街門沒有那么大。
從紫禁城里出來不能通過這八抬大轎,于是這孝莊的后人就向皇帝請求,想把街門給加寬。
皇帝看在孝莊太后的情份上,答應了他的要求。
在這之后,此地就因這段故事而得名為“皇劃門大街”。
意為皇帝給劃得門,再后來,這里就又慢慢地變成了“黃化門大街”。
還有人考證說,慈禧老娘們的大內總管李蓮英的宅子就在這條街里。
據(jù)他們說,原先這里原本是叫做黃化胡同的,可隨著李蓮英步步高升,九門提督都得聽他的了。
于是這些底下的官兒們,為了拍大總管的馬屁,就把胡同規(guī)格給升為了大街,以示尊崇。
但實際上呢,這兩種說法,完全都站不住腳。
因為只要仔細琢磨琢磨就會知道這兩種傳說多么不切實際。
像第一種說法兒,孝莊的后人居然要為自己轎子通行的屁事兒,請皇上下恩旨擴街門?
這根本是狗膽包天啊,也太張狂了!
皇上每天要處理多少軍國大事???連王爺貝勒都不敢這樣持寵而驕。
一個三品官兒要能干出這事兒來,這是活膩味了還是失心瘋了?
就憑這智商,還別說當官了,能養(yǎng)活大了都是奇跡。
而第二種說法兒就更扯淡了。
當官兒的即便要攀附李蓮英,拍大總管的馬屁,也犯不上弄這個改地名兒的手段。
因為首先李蓮英是個大富翁,人家宅子太多了。
從內城到外城,他擁有涵蓋了大半個京城的許多處宅院。
改這里的名兒,其他地方改不改?
更何況李蓮英,也非常會做人。
他之所以上位是因為待下屬親善,處事細心,辦事周全。
何況他又知道安德海是怎么死的。
就沖這前車之鑒,如果要有官兒真打算這么辦。
非得讓李總管誤認為是要給自己下套,把這官兒給踹死不可。
所以到底怎么回事啊,那還得按照文史資料上的記載,才能作數(shù)。
依據(jù)乾隆朝英廉編纂的《欽定日下舊聞考》為證,黃化門應為黃瓦門,此名見于大佛堂碑刻。俗稱的黃化門、黃華門均為音之訛洹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此處才始稱黃化門大街,1949年后沿用了此稱,直到1965年整頓地名時才改稱黃化門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