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看,要不人家怎么能耐呢!
一句話就破局了。
情景喜劇的確就像易青說的那樣,故事的背景結(jié)構(gòu)不能太大,太大的話情景喜劇根本就裝不下,只能把故事背景局限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,一個家庭,一棟樓,或者一間辦公室。
點破之后,接下來就簡單了,馬偉都和葉靜都是聰明人,馮褲子也不差,立刻圍繞著易青的這個點子發(fā)散思維。
“家庭的話,《我愛我家》已經(jīng)拍的差不多了,再新也沒什么可挖掘的了,我看不如就把故事設定在一間辦公室里?!?
馬偉都立刻跟上葉靜的思維:“對!但是這個辦公室還不能太普通了,得有故事可以挖掘,你們覺得報社怎么樣?讓故事里的主人公去追逐社會熱點?!?
葉靜連連點頭:“這個好,這個好,一間辦公室就是一個小社會,男女老少全都裝進去了,還能引申一下,來個心老思想的碰撞?!?
馮褲子一開始當著易青的面還不好意思多說話,這會兒也來了興趣,他頗有歪才,腦瓜子也靈活:“主編必須得是個上歲數(shù)的老同志,這樣的人能鎮(zhèn)得住場子,辦公室里的年輕人造反也造不起來,他一句話就能給鎮(zhèn)壓了?!?
馬偉都贊同道:“這個設定不錯,新老沖突,得有一方占據(jù)優(yōu)勢,老主編這個設定就不錯,但是這個人物也不能太古板了,得能時不時的接受新鮮事物?!?
易青看著幾個人就直接在他的公司討論開了,也是無語,難道就不怕他剽竊創(chuàng)意???
馮褲子繼續(xù)說道:“辦公室里還得有一對年輕人,一男一女,最好倆人再有點兒事,比如男的追,女的跑,倆人歡喜冤家,市場斗嘴,再來一個熱心腸的老大姐負責傳閑話。”
“好!好!好!最好再有一個男的,知識分子形象,但是性格圓滑,再帶點兒江湖氣,這樣形象沖突也有了?!?
三個人一聊起來就沒完了,一點一點的把《編輯部的故事》里的群像給呈現(xiàn)了出來。
其實剛剛易青在給他們提建議的時候,就已經(jīng)在有意無意的往這邊引著他們了。
前世,《編輯部的故事》才是真正意義上國產(chǎn)的第一部情景喜劇,要說經(jīng)典,也的確夠得上格,沒個小故事都直接反應當下的社會熱點。
播出之后,社會反響頗大,時隔多年之后,依舊影響深遠,好些后來的情景喜劇都曾借鑒過《編輯部的故事》,有的借鑒人物設定,有的借鑒故事情節(jié),看成國內(nèi)情景戲劇的開山鼻祖。
而且這個戲投資少,很適合海馬文化用來做開山之作,情景比《我愛我家》都簡單,主要就是在室內(nèi)拍攝,畫面語也比較單調(diào),主要靠的是臺詞的出其不意。
從古到今,讓人發(fā)笑的語只有一種:制造反差。
比如原版的《編輯部的故事》里有一個故事講小保姆的,本應該是服務業(yè)人員,結(jié)果這個小保姆到了人家家里,反倒是成了大少奶奶一樣,整天支使著主人家干這干那,她反倒是享受起來了。
現(xiàn)實生活當中,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可能發(fā)生,但是在故事里發(fā)生的,就是通過這種身份反差來制造笑點。
另外,還可以用特高雅的詞語描繪粗俗的人,也可以用特雄偉的詞描述特庸俗的人,還可以一本正經(jīng)地出丑,或者故意把大的說成小的、快的說成慢的、滑稽的說成莊嚴的,利用語境的錯位抖機靈。
前世,《編輯部的故事》第一次在電視里把文件語、報告語、政治語傾瀉在世俗之事、男女之事、凡人小事上,處處反差和笑料,著實新鮮過癮。
套用一個術語,這叫反諷。
《編輯部的故事》在迎合和鞏固社會主流話語的同時,又每時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構(gòu)著它。
過去人們聞之肅然的高調(diào)、見之心驚的上綱、掏心掏肺的謳歌,在劇中全成了另一種味道,全成了不著調(diào)的笑料,全沒了殺氣和力道。
這自然和人們放下包袱、輕裝上陣的心態(tài)吻合了,自然和時代節(jié)拍同步了。
能夠造成觀眾的功名,成功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。
而易青之所以愿意拿出這個點子來和海馬文化分享,其實也是為了結(jié)一份善緣,他還惦記著拍《甲方乙方》呢。
既然要拍,易青就不想給自己找麻煩,版權(quán)的問題必須清晰,他沒馮褲子那么不要臉,用了人家的版權(quán),連署名都沒有,最后就扔過去五萬塊錢,這叫缺德。
“幾位,差不多了,你們再聊下去,就不怕我把這個點子據(jù)為己有???”
三個人聞一愣,隨機葉靜和馬偉都哈哈大笑,馮褲子則有些尷尬。
“別人會,你不會?!?
這評價可是真夠高的了。
“會不會的,你們回去之后再研究,談論吧,別你們商量的挺熱鬧,回去之后,被王碩一句話給斃了?!?
這倒是真有可能。
“小易!不管怎么說,都得謝謝你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