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廷之所以現(xiàn)在考院試需要考算學,其實是為了提拔一些精通算學的人做副官,比如掌管戶口、土地、錢谷、賦役的縣主簿等,這些人基本上沒有主政一方的希望,不能滿足古代知識分子對權(quán)力的**,所以受到冷落是必然的。
像“錙銖必較”等成語就透著一股蔑視。
當然,對于痛苦掙扎在四書五經(jīng)的顧青云而,這已經(jīng)是一條捷徑了。
做不了主官又如何?顧青云暗自思忖,給他做他還不敢做呢,古代的官場那么危險,動不動就抄家砍頭,流放千里,他沒有那個能力從政,畢竟他前世只是一個剛剛進入公務(wù)員隊伍的小科員,連里面的道道都沒有摸清楚就到了這里。
他現(xiàn)在就只希望自己能努力考上個秀才,最好是個舉人,這樣在縣城做個小官也是有一點希望的,做個技術(shù)型的官員貌似要好一點。
不過這些離他都太遠了,暫且不想,現(xiàn)在最主要的是學好算學。
是的,在進入學堂兩個月后,顧青云就開始學算數(shù)了。首先就是學乘法口訣,據(jù)何秀才說無論是誰都是先學這個的,這是入門級的。
顧青云一聽,都愣住了,都六年了,大爺爺一次都沒教過他這個。
大爺爺?shù)降子卸嗪匏銓W???還是他覺得自己先不必學這個?
直到問了何謙竹后才明白,一般的人一開始只會學些簡單的加減,其他的是不會馬上學的,因為啟蒙首先要讀圣賢書,確立自己的基本三觀后才能學其他的,算學就相當于選修課,由著老師和學生自己安排。
加上考秀才的前兩個考試:縣試和府試都不考算學,所以大家都是等要入場前一年才開始,那時學習就很有針對性了。
而乘法口訣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、除法、開方等運算的基本計算規(guī)則,沿用至今已有快兩千年了。
聽到這里的時候,顧青云的表情都快要裂掉了。
暈,他穿的到底是不是中國古代???難道古代就有乘法口訣了?虧他還以為自己會在這一科上很占便宜,還美滋滋地想著是不是要把乘法口訣炮制出來,一鳴驚人?
沒想到,是自己想得太多了。
不過顧青云學這個還是學得很快,因為古時的乘法口訣,是自上而下,從“九九八十一”開始,至“一一如一”止,與后世使用的順序相反。
對于顧青云的學習速度,何秀才似乎一旦也不驚訝,其他同窗也是一副平常的樣子。等到了《九章算術(shù)》,顧青云的頭就有點大了。
這本書他早已久仰大名,顧伯山就是因為算學極差,才一直考不上秀才,到了最后就成了厭惡算學,因此他也沒想過教他,他還從來沒有讀過此書。
現(xiàn)在看一下“盈不足”一章中里面的題目:今有垣厚五尺,兩鼠對穿。大鼠日一尺,小鼠亦一尺。大鼠日自倍,小鼠日自半。問:何日相逢?各穿幾何?[注]
顧青云聽完何秀才的講解后,才知道答題格式該如何寫,畢竟現(xiàn)在沒有阿拉伯數(shù)字,要用古代數(shù)學的格式來做。
題意是:有垛厚五尺的墻壁,大小兩只老鼠同時從墻的兩面,沿一直線相對打洞。大鼠第一天打進1尺,以后每天的進度為前一天的2倍;小鼠第一天也打進1尺,以后每天的進度是前一天的一半。它們幾天可以相遇?相遇時各打進了多少?
這是一道他很熟悉的題目,也是里面很淺顯的,顧青云學得不吃力??墒怯幸恍╊}目就需要他動一點腦子了。
《九章算術(shù)》全書共收集了246道數(shù)學題,分成九大類,即九章,何秀才就單單在里面講了幾道有代表性的題目后就結(jié)束了,剩下的讓他自己研究。
自己研究?顧青云苦著臉。虧他還以為自己掌握算學要花的時間肯定很少,所以一點也不急,沒想到……計劃沒有變化快。
于是在自己琢磨了一陣,又詢問了下趙文軒等同窗幾個問題后,顧青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這本書差不多吃透了。
其實道理也很簡單,只要他把題目解讀成現(xiàn)代的式樣,他就會做了,畢竟是經(jīng)歷過高考獨木橋的人,做一些以算數(shù)、代數(shù)為主的數(shù)學題還是比較簡單的?,F(xiàn)在的重點就是要把古代的這些數(shù)學用語換成自己能理解的,用現(xiàn)在的格式做出來,這才是算學的難點。
學完《九章算術(shù)》后,何秀才驚訝于他的學習速度,就建議顧青云自學《九章算術(shù)注》和《綴術(shù)》,這樣也能差不多夠院試用了。
像何謙竹他們就只學了《九章算術(shù)》,其他兩本都只是略略看了下。現(xiàn)在,偶爾他們還要反過頭來詢問顧青云數(shù)學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