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她們所出席過,規(guī)模最大的商演,更關(guān)鍵的是,出場費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。
知名服裝的品牌方十分客氣,沒有要求參加飯局陪酒等不合理的要求,還送了每個人不少禮物。
放在以前,這種級別的商演不是她們接得到的,但自從那天的音樂節(jié)后,便來了好幾個這種邀約。
這說明什么?自已的知名度妥妥地上升一個等級了呀!
其中最大的功臣,還得是那條和“時代少女團”綁定的新聞。
“還真的有效果誒!”
“咱們現(xiàn)在也是一線女團了吧?”
“當然啦,這是一線品牌的商單啊,果然得名氣大才行。”
“公司里誰想出的這個方法,太神了?!?
網(wǎng)上,“糖果派對”和“時代少女團”起沖突的新聞,便是“糖果派對”所屬娛樂公司一手策劃的。
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營銷手段,在廣告學上叫作“競爭對比營銷”。
就跟超市里的飲料一樣,一些新興的飲料品牌,為了快速提升自已的品牌認知度,會故意將自已擺在可口可樂旁邊的貨架上。
比如在高端商場某層樓中,遍布的全是奢侈品店,突然出現(xiàn)一家看起來裝潢通樣精美、但你不知道的品牌店,你大概率會認為這家店是和其他奢侈品牌一樣等級,只是自已沒聽過而已。
這種營銷手法的“高明”之處在于,你不需要明說“我和xx品牌一樣優(yōu)秀”,但通過隱喻和暗示,就能將這個觀念植入路人心中。
用更直白的話說,就是“蹭熱度”。
只不過“時代少女團”不配合,“糖果派對”便采取了“硬蹭”的方式,才有當時在音樂節(jié)后臺的爭執(zhí)。
“糖果派對”幾人用手機刷著微博,看和自已有關(guān)那條熱搜下的評論。
粉絲加上水軍刷屏,支持自已的評論不少,但不可避免的,也有許多不通的聲音。
“這是干什么,真吵起來啦?”
“可惜,沒打起來?!?
“打起來好啊,女團唱歌跳舞見過,打架還真沒見過?!?
“打架的話,‘糖果派對’贏面很大,畢竟人多。但要說作品和舞臺實力,雙方的水平就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了。”
“哈哈,童瑤這輕蔑的小眼神。”
“你們不覺得這張圖...就很絕,從側(cè)面看過去,童瑤是真的欺負人家小女生啊。”
“童瑤:一群太平公主,老娘一個頂你們仨!”
看到“一個頂仨”這條評論,“糖果派對”幾人又聯(lián)想到“豆芽菜”三個字,都有點破防。
“這些網(wǎng)友在說什么??!”
“就是,也太沒素質(zhì)了吧?”
“胸大有什么用,一點也不稀...”
后面那句話,那名女生始終還是沒說出口。
要說不稀罕是假的,自已衣柜里一排的加墊塑形內(nèi)衣呢...
“糖果派對”成員們一致決定不在這個話題上繼續(xù),眼不見為凈,幾人繼續(xù)刷著手機。
突然,有人驚訝地喊出了聲。
“網(wǎng)上有人模仿她們那首《愛你》的舞蹈!”
“是個大叔!”
a